
“遇到困难就来延安看看吧!”
“在延安寻找我们精神力量的源泉!”
为什么延安80多年来依然是精神力量的源泉?通过关注研究和公关小组的在线主题“红星照耀中国:从伟大胜利到伟大复兴”来寻找答案。
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前的楼梯。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田敏佳 供图
登上刻有“1934”字样的石阶,一步步攀登。当你到达山顶时,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就会出现在你的面前。这里是陕西吴起。 1935年10月19日,中央红军(红一军)与陕北红军成功会战。如今,这座纪念馆作为一座纪念碑矗立在这里,继续讲述着那些令人陶醉的岁月的故事。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浮雕。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田敏佳 供图
在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解说员杨英看来,展厅里的展品无不生动,令人印象深刻。 “这把手枪是毛主席在出发前送给吉安县红军游击队司令员张明克的。这把手枪伴随着张明克从土地革命战争到抗日战争,从解放战争到抗美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,他度过了二十多年的军事岁月”。杨颖说:“这个故事总是给我勇敢前进的勇气。
延安革命纪念馆陈列着怀揣着远大理想来到延安的人们的雕像。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田敏佳 供图
80多年前,当我山河崩塌,中华民族危难,一群有理想、有抱负的年轻人果断克服重重阻碍,聚集在陕北小城延安。
其中,不乏热血的贵州儿女。西峰青年唐书凯1937年入党,次年前往延安寻求救国真理。孔文、颜锦轩、陈淑蓉等7名贵州女孩收拾好行李,走进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的教室。
据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全国学生统计表(1938年7月统计),贵州省学生有27人。他们是年轻的鲜肉,誓要用自己的身体为民族解放而奋斗,冲向延安这个“精神的灯塔”。t”,以坚定的信念和勇气面对困难。
当时流行这样一句话:“断骨连筋,去皮去肉,心还在,只要还有一口气,就爬到延安城去!”
延安革命纪念馆。 (华西网供图)
延安革命纪念馆解说员苏丽娜每次谈及此事都会情不自禁地落泪。 “我是延安人,怀着革命情怀,选择回国办实事,就是想帮助新时代的年轻人从延安的历史中汲取力量,找到自己现在的责任和使命。”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厅。 (华西网供图)
苏丽娜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,让这些沉默的历史文物成为一本活生生的历史教科书,而不是沉默地躺在展示架上。 “当你遇到困难的时候,就来找Jan吧。”安娜,c见鬼!在这里找到您要找的东西。苏丽娜说道。
年轻人报国的决心与前人的种子是分不开的。杨家岭革命旧址管理处主任侯振龙30年来一直致力于传播延安精神。他对这项事业始终充满热爱和热情。
杨家岭革命遗址。 (华西网供图)
杨家岭是延安党中央领导人居住时间最长的地方。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七次代表大会、延安文艺座谈会等重要会议在这里举行。
杨家岭革命遗址。 (华西网供图)
侯振龙认为,在杨家岭讲学几十年,是一种“革命精神”的延续。 “我们需要摆脱这种心态,‘开花结果’。几年前,我们访问了贵州师范大学等高校开展宣传活动,让大学生知道“延安窑洞里有马克思列宁主义”,让年轻人认识到今天的生活来之不易,让他们知道,正是那一批革命党人“在简陋的窑洞里建立了人民的帝国”。
吴起中央红军长征胜利纪念馆。贵州日报天眼报记者 田敏佳 供图
即使80多年过去了,“我们去延安吧”这句话依然强烈。它仍然存在。
为什么今天还要“去延安”?因为延安精神照亮了超越地域的前进道路,源于一种永不过时的精神,是面对困难的力量源泉。
心中有信念,脚下有力量。无论时间过去多久,这都是你我的一盏“灯塔”,汲取前行的力量向前。